“从“生茶”破局,到借助河源工厂实现袋装茶等新形态的敏捷创新,别样泡泡的路径愈发清晰。

文:cici
来源:轻食online(ID:gh_fc5ae089c751)
9月28日,别样泡泡首个自建工厂在广东河源正式投产。万绿湖不仅是国家森林公园,也是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湖区绿化率达98%。也是农夫山泉、怡宝、今麦郎等大型水企的工厂聚集地。在竞争激烈的即饮茶红海中,别样泡泡用两年时间稳健跨入“亿元俱乐部”,更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2024年全年销售额,复购率长期稳定在49%的高位。

然而,就在两年前,这个品牌还挣扎在生死边缘。本期轻食online独家对话别样泡泡创始人陈雪柔,深度拆解品牌如何在2年时间里从挣扎“生死线”到营收破亿?投建河源工厂,加码迎合冰杯类产品的袋装果汁茶等新形态,产品未来如何布局?
对话创始人:别样泡泡的“别样”历程
轻食online:2022-2023年后别样泡泡似乎淡出了公众视野,当时品牌究竟经历了什么?
别样泡泡 陈雪柔: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消失”了,因为在2023年,别样泡泡确实走到了濒临解散的境地。很多人最初是通过“气泡茶”认识我们的,这款产品想用“气泡+茶”吸引年轻人,也获得了千万级投资。但很快复购数据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伪需求”——爱喝茶的人不接受气泡的刺激,爱喝气泡的人更追求甜感带来的快乐。而真正的好产品往往都是要和消费者的认知行为相匹配的。
正是这个至暗时刻,我们筹备已久的“生茶”上市了。它一举将我们从生死线上拉回,现在已成为销量支柱,占比约60%,复购率长期超过48%,还为我们赢得了福布斯2025大消费年度创新品牌。可以说,生茶不仅救活了别样泡泡,更让我们年营收突破亿元的关键引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逆风翻盘。

轻食online:在困境中开发出“力挽狂澜”的产品,您认为做对了哪件最关键的事?
别样泡泡 陈雪柔:我们做对了一件事:坚持从消费者认知和需求出发,找“买点”而不是写“卖点”。
我们洞察到日本“生茶”市场非常成熟,核心消费需求是“刮油”。而国内瓶装绿茶却普遍被认为“性寒凉”、涩口。看到这个空白和痛点后,我们死磕“绿茶+抹茶”的拼配,最终用福建绿茶与浙江抹茶组合出理想效果——不仅口感鲜爽,更构建了丰富的膳食纤维,让消费者获得“喝一瓶相当于吃一斤半芹菜”的真实体感。
我们用无糖茶的价格,提供了“解渴+刮油”的双重价值。产品一上市就引爆市场,很多用户反馈“喝别样泡泡的生茶更有效”,这让我们坚信,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轻食online:未来别样泡泡在产品上会有哪些新探索?河源工厂的投产对品牌意味着什么?
别样泡泡 陈雪柔: 未来,我们将持续强化“别样泡泡=生茶”的品牌心智,一切探索都围绕“生”这个超级符号展开。核心方向有两个:一是将“生”带来的“鲜”、“厚”等口感,通过“生茶+X”系列变得可视化、可感知,让消费者能更直观地选择;二是通过新的包装形式,主动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使用场景。
这正是河源工厂投产的战略意义所在。它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自主权,去实现这两个方向。工厂的核心使命,就是让我们能够快速推出袋装茶(涵盖无糖茶、果汁茶等)并结合冰杯这种新形式。
具体来说,“袋装茶+冰杯”的组合,旨在复制现制茶饮的体验,成为消费者的“便携式奶茶店”。袋装模式更适合分享和户外场景,而冰杯则保障了“即时冷饮”的鲜爽口感。好的产品必须匹配消费者的认知,而好的包装形态能主动创造需求、开拓场景。我们建立自有工厂,正是为了不再局限于做出一瓶好茶,更是为了通过产品形态的创新,为企业撕开新的市场格局。

轻食online:生茶从线上卖爆,但如今线上成本高涨,别样泡泡如何应对?线下如何布局?
别样泡泡 陈雪柔:生茶上市时,我们通过电商精准锁定有健康需求的“脆皮年轻人”,用内容传递“刮油”买点,实现了真实转化。由于我们在生茶品类已建立断崖式领先,加上超高复购率,我们不易陷入价格战。
线下已经铺设了十万个终端,包括便利店、KA、零食折扣、即时零售等多种业态,未来依然先满足各个渠道的消费者需求。
轻食online:品牌出海进展如何?哪些市场表现突出?
别样泡泡 陈雪柔:目前马来西亚市场表现最好,生茶很受欢迎;北美则仍是早期气泡茶卖得更好,未来我们有布局超过40个国家的计划。
轻食online:从产品到营销,别样泡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别样泡泡 陈雪柔: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总结为 “基于深度用户洞察的研发与产品创新力” 。这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源于我第一次创业作为经销商的积累。当时我们通过 “以代工模式服务众多渠道” ,深刻理解了不同渠道的需求,这就像开了一家“渠道的自选餐厅”,打磨出为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段经历让我们明确,别样泡泡不能走“什么火做什么”的短期打品路线,而必须坚定地做品牌。目前我们拥有300多个配方储备,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而河源自有工厂的落地,是将这种核心能力“固化”和“放大”的关键一步。它标志着我们从过去“代工+联名”的轻资产模式,迈入了自主、可控的新阶段。这不仅保证了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的稳定,更让我们能敏捷地将创新落地,比如快速推出冰杯、袋装茶等新形态产品。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构筑一条基于产品力与创新速度的、更深的品牌护城河。
轻食online:走过低谷,再回看品牌创立时的初心,有变化吗?
别样泡泡 陈雪柔: 初心从未改变,反而愈发清晰。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像宋代点茶这样璀璨的技艺遗产,但当下的瓶装茶市场却显得创新乏力,与年轻一代产生了距离。我们创立别样泡泡,就是希望以现代科技为舟,载承古法匠心之魂。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茶艺,从宋代点茶“创造沫浡、追求鲜醇”的工艺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现代标准。目的只有一个:用极高的工艺标准,将中国茶的自然、甘鲜与健康,融入一瓶方便好喝的即饮茶中。
因此,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瓶茶,更是一种承古启今的生活态度。我们希望用这瓶扎根于传统的茶,陪伴大家发现当下“别样”的美好。
别样泡泡的故事,远非一个简单的“爆品逆袭”神话。它更像一个关于回归商业本质的启示录:当喧嚣退潮,真正能托起品牌穿越生死线的,是那颗能精准锚定并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压舱石”。
从“生茶”破局,到借助河源工厂实现袋装茶等新形态的敏捷创新,别样泡泡的路径愈发清晰:用一款好产品满足基础需求,再通过适配像“冰杯”这样的新载体来开拓鲜饮、分享等新场景,从而打开新的竞争格局。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最坚固的护城河,永远是它用产品与用户建立起的深度信任。而别样泡泡,正通过“生茶”这座信任基石与主动拥抱冰杯等新场景的开放姿态,将这条护城河越挖越深、越拓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