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2077新品案例解读
2025年暑期以来,盼盼(薏米七白水)、康师傅(冰糖苦瓜)等饮料巨头的入局,标志着2024初至今的短短1年半之内,苦味饮料已从社媒声量多于销量、只有维果清、唯可鲜、喜茶等少数茶饮、果蔬汁品牌参与的小众猎奇饮料,演变成了电商及线下零售终端全面覆盖的常销品类。
同时,其价格也从当初的30-40元/1000ml(现制饮料)速降至4元/500ml。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不仅细分品类从起初的苦瓜汁(维果清)等寥寥等一、二款扩展至十多款,功能诉求、口感风味、饮用场景也经历了从单一走向融合和百花齐放的过程。

本文以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上市的15款苦味新品为样本,沿着“功能—配方—口感—场景”四条主线,拆解这条其发展和升级路径的内在逻辑。
发展节奏和脉络从线上小众猎奇性产品到大品牌介入、全渠道布局,苦味饮料的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 2024 Q1–Q2:猎奇破冰。维果清、唯可鲜通过HPP/NFC 工艺加持,把苦味留在“清洁标签”里,锁定轻食人群,初试成功,并验证了“苦味”市场的存在。


- 2024 Q3–Q4:茶饮连锁跟进大众化初启。喜茶、茶百道等把苦味果蔬汁做成500ml PET便携量贩装,与店内茶饮产品分摊、降低冷压工艺成本,实现即饮快消化,单月销量突破千万,从而把“苦味”从猎奇拉进日常高频需求。

- 2025 1-8月:功能化细分和平价化。好望水、草念引力等中式养生水品牌,在苦味食材营养之上叠加了中式养生理念(祛湿、利水、宁神、安眠等),渗透、覆盖了更广泛的职场人群,并以包装即饮饮料的形态进入电商和少数线下便利店,价格也拉低到≤18/1000ml。

- 2025 7-8月,大品牌通过全渠道覆盖实现大众化和平价化。盼盼、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巨头相继进场,通过规模化供应链压到无糖茶(即饮)价位-比如比如康师傅 4 元“冰糖苦瓜”、盼盼6元“薏米七白水”,并通过强大的渠道在超市、便利店、街头小卖店广泛覆盖。线上电商、线下超市和便利店为主力,茶饮其次,健身房等垂直渠道为补充的渠道布局也基本形成—这些标志着不晚于8月份,苦味饮料品类完成了大众化、平价化。



苦味饮料的新品开发路径,在原料成分上,是从“单一苦味草本原料+调味成分”,到叠加功能性成分原料,再到融合民间既有的药食同源配方;在功能诉求,则是从传统认知中苦味食材被绑定的“控糖、祛火、排毒”,先是附加了“代餐、助消化”等健康功能,后又发展出了“中式综合养生”功能。整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和升级。
① 1.0阶段:2024年上半年,主打单一苦味来源成分和原料
初代苦味饮料,配方上都以单一苦味食材为核心,在诉求上绑定传统认知中与“苦”强关联的基础健康价值,如低糖、去火、排毒等。 这一时期的创新重点在于,将“苦”这一原本令人生畏的味觉体验,通过调味成分的中和或工艺手段加以改良,转化为既保留、彰显“苦味”特色以传达功能功效,同时又具强适口性的程度。
2024年1月上市的维果清“苦瓜苦不苦”苦瓜汁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其以≥60%的NFC苦瓜原汁为核心苦味与功能认知来源,并通过加入少量苹果汁、柠檬汁的酸、甜味对冲调和。其在功能诉求上主打“控糖”与“轻负担”,明确指向控糖人群。
②2.0阶段:2024年下半年,主打“苦味食材+各种功能性原料”
代表是:喜茶的喜茶推出的“苦瓜去火纤体瓶”(24年7月上市),通过苦瓜叠加风靡欧美的“超级食物”—羽衣甘蓝与奇亚籽,功能诉求也从“低卡”升级为“低卡+祛火+高纤”,并于小红书上的“草本”、“轻断食”话题紧密结合;茶百道“清体小麦草汁”(24年9月上市) ,则在小麦草汁“叶绿素排毒”和“苦味”的基础上添加膳食纤维以强化饱腹感(同时也辅以柠檬汁中和口味),在之上叠加了饱腹代餐功能,更适合控糖、减脂需求。
③3.0阶段:2025年1-8月,主打药食同源食材及中式养生功能
2025年起,苦味饮料进入“中式药食同源—系统调养”阶段,功能诉求从“解决当下问题”升级为“长期体质管理”,苦味食材被重新诠释为“药之苦即补”,部分品牌实现了从“功能饮料”到“中式养生饮品”的身份迁移。其典型代表都出自2024年下半年大放异彩的中式养生水品类。例如:
- 草念引力“养养水”,以人参、酸枣仁等 18 味草本复配,苦味由人参皂苷与酸枣仁皂苷接力呈现,功能上主打“补气安神、昼夜双调”,指向熬夜与高压场景下的长期体质修复;
- 好望水“荷叶玉米须苦茶”,以荷叶、玉米须、胎菊、枸杞四味君臣配伍,荷叶碱带来清苦,玉米须回甘,定位于祛湿茶,在“降糖减脂”之上叠加了中式养生中信众颇多的“利水祛湿”功能,实际是定位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祛湿茶;
- 盼盼“薏米七白水”,以薏苡仁、杏仁、玉竹、茯苓、芡实、百合、莲子七味白色食材共煮,苦味内敛于薏仁脂与茯苓多糖,功能上主打“健脾祛湿、温和美白”,用“七日养白”概念切入办公室女性日常“水替”品类。
- 康师傅“冰糖苦瓜”则在单一苦瓜原汁中加入少量柠檬汁与羽衣甘蓝粉,再以冰糖做甜度平衡,苦味被冰镇与冰糖双重柔化,功能上延续“餐前控糖、火锅解腻”的即时诉求,并以 5 元平价 PET 快速下沉,成为苦味养生水里的“高渗透守门员”。
小结:有了功能需求的方向,才有原料和成分配方的发展;同样,有了原料和成分配方的发展,新的功能才能实现。这两方面是互为条件,相互驱动的,在顺序上难分先后。
口感风味的设计和提升主要是下面3个方向:
1. 苦味来源食材的多元化与功能强化:
- 早期(2024上半年):以单一蔬果苦源食材(苦瓜、油柑、柚子皮) 为主(维果清、喜茶),搭配高甜/高酸水果(苹果、柠檬)果汁中和苦感,以强调苦味食材基础的“控糖、去火”概念。
- 演变(2024下半年-2025.8): 引进各类复合苦源食材,如:羽衣甘蓝(喜茶、奈雪、盒马的蔬菜纤体瓶)、小麦草(茶百道)、奇亚籽(喜茶纤体瓶)、以及药食同源类苦味原料(如盼盼“七白水”和元气森林玉米须水用的薏苡仁、人参、酸枣仁、荷叶、玉米须),有的还与苦瓜复配(如喜茶“苦瓜+羽衣甘蓝+奇亚籽”)。
这些食材引进后,不仅让苦味风格更多变、层次更丰富,更能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强化不同原料代表的功能或营养价值,比如小麦草的苦指向叶绿素的清火、排毒功能,酸枣仁、荷叶味、薏苡仁、玉米须的不同苦味指向助眠、纤体、清体、祛湿、明目等。
2、控制苦感,提升适口性。
分3种方式:
一是通过天然、非天然的调味原料去中和。早期,为了凸显天然食材特色,为了缓解苦瓜、小麦草等的苦味,主要用天然甜、酸味果汁—如甜味的苹果汁、猕猴桃汁,酸味的柠檬(绝对元气)、山楂、乌梅、玫瑰茄(一颗大),去中和、减缓天然原料苦味。
但天然食材的问题就是成本高,像康师傅、王老吉这些以快消、电商为主力零售渠道的大品牌,果断添加糖(康师傅冰糖瓜)、蜂蜜(绝对元气)等工业化食材,以降低调味成本。
此外,增加低苦味食材(比如喜茶苦瓜纤体瓶中的奇亚籽、羽衣甘蓝)的占比,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苦感,同时保留风味天然苦味辨识度。
二是通过天然食材的风味去掩盖。比如草念引力、好望水、盼盼等的多种草本配方,其本身并没有味道,但其独特的清香风味也能减缓苦味的冲击。
三是通过产品形态、工艺方式提升适口度。比如,一颗大™引入微气泡、提升清爽感;盒马联名唯可鲜推出的HPP羽衣甘蓝汁水,通过HPP冷压(非加热灭菌)工艺,保留天然风味同时可能减少部分生涩感;这些方式都可以降低苦感、提升适口性。
总之,苦味饮料的口感风味设计和改造,不仅要减缓苦味、提升适口性,更要注意适度保留甚至彰显天然食材的苦味,以强化相关的功能认知联想和信任感。
四、饮用/消费场景
基于功能性健康价值、养生文化和独特风味,苦味饮料有六大核心消费场景:
1、职场提神、解压,平替咖啡,避免咖啡因不良反应:
- 替代咖啡因饮料,主打“清醒无负担”。日本札幌“啤酒花碳酸水”因微苦气泡感成为上班族工作间歇的提神选择(虽为日本案例,但国内类似逻辑适用)。
- 康师傅“冰糖苦瓜”通过便利店渠道(如十足)覆
- 椿风“苦尽”以24味草本极苦口感,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的符号,配合“有苦说得出”诉苦活动,形成情感共鸣。
2、佐餐搭配:去油、解腻、降火,彰显健康生活方式
- 好望水“维B苦瓜水”定位火锅/烧烤搭档,以苦瓜的“去火”认知中和油腻感。
- 兰州茶饮品牌“放哈”的“浆水柠檬茶”用发酵酸苦味搭配西北重盐辣菜品,成为地域餐饮标配。
- 江中食疗“下火堂苦瓜饮”针对熬夜、聚餐后的“降火”需求,在山姆会员店渠道主打急救型养生。
3、运动/健身场景:运动后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 85℃“苦瓜爆檸茶”因清爽口感与咀嚼颗粒感,成为运动后补水选择(如健身房渠道试推)。
- 喜茶“羽衣纤体瓶”添加奇亚籽,强调运动后的饱腹感与纤维补充。
- 唯可鲜“HPP苦瓜复合果蔬汁”以50%高浓度苦瓜汁吸引健身减脂人群,作为低卡维生素补给。
4、季节性场景:夏季清热解暑刚需
- 康师傅冰糖苦瓜限定夏季上市,借“下火解暑”功能绑定高温场景。
据说,苦瓜饮料外卖订单在2025年夏季激增11倍,主因高温推升“去火”需求。
5、社交猎奇分享,反向打卡驱动尝鲜,体现身份标签
- Manner“青汤力”(抹茶+汤力水)因“全网0好评”引发反向打卡,消费者为“测评苦难”主动尝试并分享吐槽内容,形成病毒传播。
- 苦瓜饮品(如85℃“苦瓜爆檸咖啡”)凭借视觉冲击力(透明杯中的苦瓜颗粒)和“自虐式体验”,成为社交媒体素材。
- “朋克养生族”将羽衣甘蓝、苦瓜类饮品(如茶百道“轻畅羽衣甘蓝”)视为“自律生活”标签,通过购买行为表达健康态度,体现圈层身份认同。
- 佛慈制药“慈茶馆”将黄芪、当归等苦味药材融入茶饮,也是满足年轻人“药食同源”轻养生需求。
小结:由于苦味饮料的功能多元化和文化/身份标签属性,同一款产品产品可以覆盖多场景—如好望水苦瓜水既是办公室提神首选、咖啡的“无因”平替,也可佐餐解辣、解腻、去火,还可用于运动减脂人群补充低卡维生素,更可以以挑战性口感、“禁欲系”包装和养生文化标签成为社媒打卡热门。
回顾18个月的演变升级,苦味饮料已经通过功能诉求、原料成分配方、口感风味的演变、升级,以及消费场景向日常化、功能化、社交化的拓宽,从“边缘、小众饮料”升堂入室,跻身线上(电商)线下(超市、便利店、茶饮店)常销饮料的行列。
更重要的是,随着疫情以来(2021年起)中式养生文化(或称为食补文化、药食同源文化)在职场中的盛行,苦味天然食材赋予苦味饮料的“苦即是补”的标签越来越强化,甚至有可能变成一枚独特的中式养生符号。
可以预见,随着法规对新资源食品的逐步放开,以及Z世代对“轻养生”、“朋克养生”的热衷,苦味饮料在职场人群中的渗透率仍会不断提升——其能否成为咖啡、奶茶后的“职场第三杯饮料”,非常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