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体会体育

集团新闻 Group News

华体会体育最新登录地址-谁在“挤压”便利店?

发布日期:2025-11-01

便利店,这个曾经被誉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如今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纳食(ID:kuaixiao6699)

清晨六点,城市尚未完全苏醒,24小时便利店的灯光依然明亮,店员正在整理货架,准备迎接早高峰的第一波顾客。店内,时不时过来几个外卖骑手在货架间快速穿梭,取走一件件即时配送的商品——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的便利店上演。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看似繁忙的表象下,整个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阵痛。

便利店,这个曾经被誉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如今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从“黄金时代”到“光环渐退”

在商业的浪潮中,便利店曾经是城市中一道独特且充满活力的风景线。它们分布在大街小巷,凭借其小巧灵活的店面、快速的购物体验、丰富的商品种类和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满足着人们随时随地的消费需求。它们以“小而美”的姿态填补了大型商超与社区小卖部之间的市场空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零售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之一。

(图源:微博@罗森中国LAWSON)

然而,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却开始显露出疲态。从数据来看,便利店业态普遍面临明显的客流与客单价下滑压力。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便利店销售额增速从2016年的同比增长30.7%下降到2023年同比增长10.8%;门店数量增长率从2020年同比增长46.0%的高点下降至2023年同比增长7.0%;平均单店日营收也从2016年同比增长26.7%发展到2023年同比下降2.0%。

与此同时,多家上市便利店企业财报也显示近几年行业整体利润率和单店日均销售额有所下滑,客流量减少的趋势愈发明显。那些曾经24小时灯火通明的玻璃橱窗,如今有不少已经贴上了“转让”“闭店”的告示。

便利店,这个不足百平米的空间,承载着都市人的早餐时光、加班夜归的慰藉、应急需求的满足,承载了太多消费者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更折射着中国零售业态的迭代轨迹。近年来,即时零售的狂飙突进、消费需求的代际变迁、商业竞争的多维升级,让传统便利店站在了转型的关键阶段。

然而,在行业集体焦虑的表象下,一场关乎“人、货、场”重构的进化正在悄然发生——便利店正从单纯的商品售卖空间,向社区生活服务枢纽乃至更广阔的空间蜕变,在坚守“便利”本质的同时,开辟着可持续发展的新蓝海。

谁在“挤压”便利店?

即时零售的崛起正在重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推出的“30分钟送达”服务,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与便利店相似甚至更丰富的商品选择。数据显示,2024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增速达50%。这种“万物到家”的新模式正在挤压便利店的传统领地——应急性购物需求。

有消费者坦言:“以前加班时会去楼下便利店买宵夜,现在直接在外卖平台下单,选择更多,还不用自己下楼。”更为严峻的是,这些互联网平台凭借强大的数据能力和资本优势,正在构建自己的前置仓网络,其密集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便利店。

这种“看不见的便利店”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满足都市人的即时需求,让实体门店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

零食折扣店的异军突起让便利店的商品结构优势逐渐弱化。

近年来,以“好特卖”“零食很忙”为代表的硬折扣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蔓延,它们以出厂价直供的模式,将同类商品的价格压到便利店难以企及的水平。

比如,一罐在便利店售价6元的可乐,在折扣店可能只要3.5元;一包便利店卖12元的薯片,折扣店仅需7元。这种价格上的碾压让便利店的“便利溢价”变得越发无力。

(图源:微博@赵一鸣零食)

而且,这些折扣店往往选址在社区周边或商业中心,与便利店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合。一位便利店加盟商无奈地表示:“我们的老顾客现在都去折扣店囤货,只在我们这里买些急需的小东西,客单价下降了一半不止。”

消费结构的深层变革正在动摇便利店的存在基础。

前几年外部因素冲击下,使得如今消费者的日常囤货意愿增强,消费行为日趋理性,“性价比”成为购物决策的关键词。这种变化对以“即时性”和“便利性”为核心卖点的便利店构成了根本性挑战。

与此同时,Z世代消费者的崛起带来了全新的消费理念,他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不再仅仅满足于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和食品饮料,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体验感和社交属性。便利店曾经引以为豪的“标准化”运营模式,如今反而成为了创新的桎梏。

当“便利”不再是充分条件便利店行业转型进行时

在这场全方位的冲击下,便利店行业并非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了艰难而富有智慧的转型探索。一些领军企业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地理位置和营业时间的优势已经不够,必须重新定义“便利”的内涵。

从行业数据来看,2024年便利店品牌逐渐加码布局即时零售,近4成企业开通即时零售业务,销售占比较上一年大幅上升11.4%。超过25%企业已设置或计划设置前置仓;积极拥抱24小时云值守技术,成为企业扩宽服务半径和延长经营时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具体业务拓展方面,部分便利店开始引入现制茶饮和轻食吧台,将单纯的商品销售转变为“商品+服务”的复合体验;一些门店尝试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提供快递代收、洗衣服务等便民功能,增强用户黏性;还有品牌推出了“便利店+咖啡馆”的混合业态,用场景创新吸引年轻客群。

此外,通过数字化转型将传统的“人找货”模式转变为“货找人”的智能零售新范式;通过供应链重构向上游延伸,借助联合采购、自有品牌开发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毛利;通过与社区的深度融合让自身超越购物场所的范畴展现出便利店作为社区生活枢纽的潜力......这些尝试虽然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但已经展现出行业求变的决心与智慧。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零售业的今天,便利店的价值内核反而愈发清晰。有相关数据显示,即便在即时零售渗透率最高的一线城市,消费者对“15分钟内获取商品”的即时需求仍有不少是通过便利店满足。这种难以被替代的即时性优势,源于便利店独特的空间价值——它们不是冰冷的仓储点,而是嵌入社区肌理的“生活微枢纽”。

某连锁便利店的监控数据揭示了这种价值的多元呈现——清晨7点的早餐高峰,上班族熟练地取走预包装的三明治与现磨咖啡;午后3点的下午茶经济,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们为鲜切水果与即食沙拉驻足;深夜11点的“情绪消费”时段,加班族带着疲惫选购能量饮料与速食面;凌晨2点的应急时刻,居民为孩子的退烧药匆匆而来。

这些碎片化的消费场景,构成了便利店不可复制的生存土壤。

(图源:微博@美宜佳官方账号)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回望,便利店的困境实质上是整个零售业变革的缩影,消费者的需求在变,购物的场景在变,商品的流通方式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当技术变革不断重塑零售形态,当消费需求持续迭代升级,便利店行业的进化远未结束,这个陪伴城市成长的零售业态,正在以“便利”为原点,通过商品重构、数字化转型、空间再造、生态协同的多维创新,书写着行业发展进阶的新故事。

上一篇:华体会体育最新登录地址-被中国人喝上市的椰子水,下一个目标:美国